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了能够满足国家对绿色建筑及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我国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成本明显要高于传统的现浇建筑且长时间的居高不下,这就需要对装配式建筑阶段成本因素、标准体系因素及部件价格成本因素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需要健全有效的管理协调制度、改善企业生产模式、加强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及加强竣工结算成本管理等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的优化,真正实现装配式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全面推广并发展实施装配式建筑。
关键词:装配式;成本;分析;优化
引 言 上世纪中期,我国就已迈出了建筑工业化的脚步,但碍于各种原因,停滞不前。近几年来,在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装配式建筑不断发展壮大,速度迅猛。装配式建筑改变的不仅是传统粗放的建筑模式,更是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目标、促进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但是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对装配式建筑成本进行分析并优化。
一、装配式建筑的简述 1、简述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一部分,包含了四大系统与六大专业,四大系统: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及内装系统;六大专业为:建筑、结构、机电、外装、内装及其他。 2、 装配式建筑的基本介绍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把传统的建造方式中大量的现场作业改成了工厂作业,在工厂加工好建筑用的构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吊装完成组件,再浇筑各个节点,最终形成完整的建筑。 我国目前阶段装配率、预制率都对装配式混凝土项目的建筑成本影响比较大。如果只使用预制楼梯的话,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只要楼梯、楼板、阳台板、空调板等水平构件使用预制构件的话,成本就会增加。 国家在2016年颁布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231-2016中,就要求装配率达到50%,对应的预制率一般应达到30%。 2016年6月,南京国土部门发布的2016 年第05号土地出让公告备注中首次出现了“装配式建筑”的强制性要求。在G22—G27 这6幅地块中,要求“该地块要求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00%,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 所谓100%,就是整个地块中所有房子都要采用装配式建筑,30%是针对楼体而言,每栋楼的装配率不低于30%。 二、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分析及优化 1、装配式建筑成本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建造成本、使用成本、再生成本。 不同地区的不同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成本的增量也有所不同,规模及标准化都比较高的项目成本增量会低一些,反之更高一点。绝大部分增量大致在120~680元/㎡之间。 根据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写的《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必读》,一些装配式混凝土项目的成本增量统计表(表1)和成本增量与预制率关系示意图(图1)如下:
表1 一些装配式混凝土项目的成本增量统计表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预制率30%以上的装配式项目,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的项目成本增量约150~500元/㎡。同一个项目,随着预制率的增加,成本增量也将跟随着增加。 2、 装配式建筑成本分析装配式建筑本应具有的效益优势在我国实践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该增加的成本增加了,不该增加的成本也增加了,该减少的成本却没有减下来,现就现阶段成本增量做如下简单分析: (1)阶段原因 我国目前尚处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生产厂家供应链尚不成熟,资源市场的供不应求,物流运输体系不完善,运输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不充分,甚至部分区域有地方保护而限制外地企业的引入等各种原因,间接地推高了原材的成本增量。 随着不断的发展,前期的研发投入和工厂建设投资也会随着规模扩大而摊销或消解,成本也必然会进入下降轨道,并将逐步发挥其优势。 (2)标准体系不完善的原因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行业整体的标准化、模数化水平不够,缺失的行业标准较多。 设计标准化迟迟无法落地,直接导致了大量的钢模具不能周转使用,被浪费在了堆场,这不仅无法体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优势,反而因模具的摊销周转次数减少而增加了成本。 (3)部件价格成本增加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7的地区,国标装配率50%(其中预制率按35%)的项目为例,对 装配式部件价格进行了装配式建造与传统建造方式的差价对比分析如下表(表2):
表2 装配式建造与传统建造方式的差价对比分析表
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主体结构部分的成本增量是占主要部分,经过分析,装配式部件价格上涨的原因有:①钢筋含量增加②装配式人才缺乏,操作工人经验较少③前期投入(土地、模具、设备等)较大,分摊成本大④运输成本增加等。除了原材的直接成本增量外,还会有间接的成本增量,如:专项咨询费增量(包括装配式建筑策划咨询、专项设计、监理等)、施工现场措施增量(塔吊、堆场等)。 3、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化工程人的根本使命是为项目增值,而项目增值的基本形式就是优化。为了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的宗旨,对装配式建筑成本增量的优化也势在必行,现就优化的措施做如下简单分析: (1)健全管理协调制度 装配式发展期间,管理协调制度的完善就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有关制度及标准进行有效的完善。如:设计标准化制度:设计标准化是装配式降低成本的一个关键性工作,只有设计标准化了,模具的周转次数才能最大化,装配式建筑成本就可以降下来;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设计、成本、招标等职能部门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上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协同管理,以系统性思维降低成本。 (2)改善企业生产模式 装配式部件是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组成要素,现市场上,装配式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工人技术不够熟练、专业化程度低及效率低下等各种因素,导致了装配式部件的成本偏高。 装配式生产企业需要引进高精人才,壮大研究队伍,优化生产中需要的材料及生产工艺,在保证部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的投入,不断简化生产流程,扩大市场需求量,实现批量生产,其固定成本摊销将会下降。 (3)加强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的成本增加主要包括预制构建进场后的运输、存放、吊装及连接等环节。施工阶段产生的成本增量容易量化及控制。 充分发挥预制部件的优势,简化一些工序而减少成本,如:预制构件的精度较高,若再配合铝膜施工就能实现免抹灰或局部抹灰、薄抹灰,从而缩短工期与降低成本。 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措施的优化,提前策划,以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如:叠合板安装时采用独立支撑还是使用脚手架需要提前策划。要省下可以省下的叠合板下支撑,需要提前策划,提前做好安全措施的验算、论证,在劳务招标的时候就要告知及协调好木工劳务班组。 (4)加强竣工结算的成本管理 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成本最直接体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造价人员从成本各要素出发,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市场价格与现阶段定额水平进行整体分析及计算,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工程签证等各种书面资料的审查,使得成本控制更具全面性及合理性。 三、结论 随着我国各城市响应国家绿色建筑口号后,装配式建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得以不断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面临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其中影响因素有:理论研究水平低、技术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利润指标不明朗及施工技术不先进等。相信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完善和相关标准的陆续落实、工业化进程逐步规范和标准化、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的改良,装配式建筑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真正实现装配式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1] 庞业涛.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分析与控制策略[J].四川水泥,2019 [2] 张弟,周聪,张琦.装配式建筑土建成本分析及管控研究[J].绿色建筑,2019(1) [3] 张超,何世兵,袁兵,装配式建筑成本分析及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J].重庆建筑,2019(8) [4] 郭学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如何把成本降下来[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