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名:河套十大干渠的形成过程及民修特征
河套灌区的近代水利开发,从渠道本身来说,经历了由八大干渠到十大干渠的演变过程.原来的八大干渠是塔布河、长胜渠、老郭渠、王同春渠、永和渠、中和渠、刚目河、缠金渠,大体于清末基本挖成,河套灌区初具规模.到了民国时期,刚目河(刚济渠)和永济渠(沙和渠)均被合并到大干渠,成为支渠,另外,又先后挖成黄济渠、杨家河、乌拉河和复兴渠.最后演变成的十大干渠是:塔布渠(塔布河)、长济渠(长胜渠)、通济渠(老郭渠)、义和渠(王同春渠)、复兴渠(沙和渠)、丰济渠(中和渠)、永济渠(缠金渠)、黄济渠、杨家河和乌拉河.与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大型水利工程比较,河套近代十大干渠的形成主要归功于民间组织和民间力量,就河套近代水利开发的规模、影响而言,在中国民修水利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刘勇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思政部绍兴312000
母体文献:首届长三角青年学者水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名称:首届长三角青年学者水文化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2016年12月3日
会议地点:杭州
主办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语种:chi
分类号:TV6TV2
关键词:河套灌区 水利开发 干渠演变 民修特征 近代历史
在线出版日期:2021年4月26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510.51 K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