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温室气体本底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析.pdf
城市生态系统CO2的排放量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增温以及区域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平均移动过滤法(MAF)对2014-2016年期间珠三角大气成分主站—番禺雷达站(GPACS)高分辨率的CO2在线观测资料进行了本底、非本底筛分,分析城市群本底浓度的季节分布和日分布特征,采用72小时后向轨迹聚类研究大气CO2的长距离输送特征,结合潜在来源贡献算法分析区域CO2的潜在源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大气CO2本底浓度为424.12±10.12×10-6,污染源和吸收汇的浓度分别为447.83±13.63×10-6和408.83±7.75×10-6.未经筛分的CO2浓度波动大,经筛选后的本底浓度波动小,表明珠三角地区大气CO2受到较强的区域或局地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影响.(2)区域大气CO2本底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次之,秋季较小,夏季最低.浓度的日变化在14:00-16:00期间最低,在凌晨5:00达到最高值.夏季的日变化振幅最大,其他季节的振幅比较平缓.区域本底浓度的这种季节、日变化特征是对流层大气热力、动力等扩散输送条件,以及植被光合碳汇吸收相互作用的结果.(3)影响珠三角地区大气CO2浓度抬升的气流轨迹在各个季节差别很大.全年来看,来自湖北、湖南高纬度地区的气团均能使珠三角区域CO2浓度整体抬升.春、夏季CO2浓度的抬升主要受到了来自越南南部、南海以及珠江口东南部海域污染气团的影响,但其潜在源贡献权重(WPSCF)值相对较低.秋季,以来自粤东沿海地区人为排放的污染气团的影响最大,是CO2的潜在源区.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来自台湾东南部海域再迂回珠江口的气团的影响较高,是重要的潜在源区.
作者:麦博儒 邓雪娇 刘霞 张芳 栾天 李菲 邹宇 邓涛 殷长秦 王楠
作者单位:中国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641广州市气象台广州511430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母体文献: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会议时间:2017年10月20日
会议地点:厦门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语种:chi
分类号:F06X13
关键词:城市群 温室气体 本底浓度 碳源汇
在线出版日期:2018年7月13日
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博文
- 文件大小:
- 1.95 MB
- 下载次数:
- 60
-
高速下载
|
|